欢迎访问深圳环境辐射监测展览会官方网站!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天    
    18701903309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全面贯彻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积极推动海洋辐射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服务国家安全发展大局。

深刻把握守牢海洋辐射环境安全底线的重要意义

守牢安全底线,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海洋辐射环境安全是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能够反映海洋环境污染的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安全。因此,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是防范化解风险,构建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海洋辐射环境监测,获取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浓度和变化趋势等基础数据,为评估海洋辐射环境安全状况提供依据。通过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并预测变化趋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防止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海洋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蓝色粮仓”。海洋放射性污染会造成海洋生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累积,进而一定程度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面对当前全球性海洋放射性风险挑战,开展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可及时掌握海洋生物、海产品中的放射性水平,通过有效措施保障我国海洋经济安全。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成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开展海洋辐射环境监测,能够实时监测和长期评估核电厂周边海域的放射性水平,防止放射性污染,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我国海洋辐射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为反映我国海洋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部每年组织开展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负责制定监测方案和质保方案,编制监测报告,牵头沿海11个省份开展监测工作,承担浙江省核电厂监督性监测。2022年,对管辖海域124个环境质量点位、13个核电基地周边海域开展了放射性监测。

202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管辖海域124个点位海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

核电基地周边海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等环境介质中与设施活动相关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总体处于历年范围内。评估结果显示,各核电厂运行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未对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危、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海洋辐射环境安全作为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构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

完善预警联动机制。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海洋渔业、卫生健康等多个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优势,通过共用采样航次、共享监测设备搭载平台、互通海洋监测数据,形成陆海协同、条块结合、部门合作的联动体系,着力打造“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建立海洋辐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覆盖海水、海洋生物等介质,以我国涉海国家标准限值和特征核素为判定依据,建立对标国际、符合国情的预警指标体系。参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海上危化品事故预警指标体系,探索将放射性指标和社会经济影响指标纳入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加强科技支撑。对现行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加强宏观性、前瞻性研究,整合不同行业标准,建立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海洋放射性污染事故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海水中的特征核素的监测方法技术研究,提升放射性监测技术与海洋监测平台设施的整合技术,研究海洋关键放射性核素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方法。

强化数字化赋能。充分挖掘全国辐射环境数据和评价中心平台优势,搭建我国海洋辐射环境感知预报网络,实现我国辐射监测数据、洋流观测数据、海水气象数据及海洋生物监测融合接入,形成全国海洋辐射安全态势全景画像,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数据异常、风险识别和发布预警信息,提升海洋辐射监测和预警研判现代化水平。



版权所有 © 2024深圳环境辐射监测展-组委会    沪ICP备180287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