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环境辐射监测展览会官方网站!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天    
    18701903309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的学科。

既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和对物理因子如噪声、振动、热能、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污染的监测;又包括对生物因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映和信息测试的生物监测,以及对区域群落、种群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1、近年来,环保工作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着重提出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等工作任务,确保到 2035 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明确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并把“壮大环保产业”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0 年 9 月,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中强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环保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2022 年 1 月,针对我国最新的环境监测发展形势,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指出,到 2025 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环境监测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及趋势

(1)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与日俱进,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监测设备市场之一。

“十三五”期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文件,逐步搭建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目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我国环境监测仪器销量情况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2021 年我国环境监测产品的销量及增长率整体处于上升趋势,2020 年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环保项目开工率、工时、完工率等指标均受到不利影响,但市场规模仍维持在高位。

2)环境监测行业主要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 2021 年度,行业内主要环境监测企业环境监测产品的营收总额达 120 亿元,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2)环境监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市场方向发展趋势

①“双碳”战略下的温室气体监测将成为热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已经明确,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为整个环境监测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

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 CO₂等温室气体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污染源温室气体和环境空气温室气体浓度关联性监测,并纳入到常规监测系统中。

②环境监测产品向天地一体化全面拓展。我国监测设备的发展趋势将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对环境全方面监测的要求。环境监测网络将从省级到地级、到县级全面覆盖;环境监测范围由较窄领域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③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将成为重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进行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农村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等网络建设;实现全国统一的大气和水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联网,环境监测超级站、组分站、边界站、背景站、区域站和卫星遥感等特征性监测数据联网,构建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

未来我国将建立基本覆盖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面监测站点,加强环境专用卫星与无人机的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④环境监测将向提供数据服务的趋势发展。一方面,随着政府购买服务逐渐在环境监测领域推广,环境监测领域数据资源将整合其他信息,进一步开发和共享,从而为企业或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对于排污企业而言,也需要环境管理数据及相关分析,从而管理自身的各项环境交易指标,并通过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理而获益。

在政府及污染企业对环境监测数据服务需求逐步增强的过程中,环境监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监测企业正在沿着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到运营服务商,进而向数据服务价值提供商转变。

2)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将向小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指标向组分监测、前体物监测等倾斜;监测技术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光学/光谱学分析、质谱/色谱分析方向发展;监测参数向多参数实时、在线、自动化以及区域动态遥测方向发展;监测技术将与 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相融合,推动环境监测从单一的仪器设备监测,向物联网化监测系统及管理平台发展。

(3)环境监测市场规模预测

根据《2021 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预测,随着环境监测网络下沉拓展,监测站点将大幅增加,我国将实现国、省、市、县、乡五级全覆盖,催生新的市场空间;在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大背景下,排污许可制度逐步完善,更多行业的企业排污监测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将每年新增 200 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3、环境监测细分领域概况、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

(1)水质监测领域

我国水质监测领域主要包括:环境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水利水务监测、供水管网监测、海洋监测及水质应急监测等领域,公司主要涉及领域包括了环境水质、污染源、地下水监测、供排水管网及排口监测、水质应急监测、水利水务的监测与运营服务。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常见的水质监测因子包括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重金属[砷(As)、汞(Hg)、铬(Cr6+)、铅(Pb)和镉(Cd)]以及化学需氧量(CODCr)等。

水质监测设备销售数量从 2016 年的 10,384 台/套增长到 2020 年的 47,486 台/套,复合增长率为 46.23%,“十四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水质监测领域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1)环境水质在线监测领域

根据《2021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披露,2021 年,全国地表水监测的3,632 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 84.9%,比 2020 年上升 1.5%个百分点,劣Ⅴ类占1.2%,比2020年上升0.6%个百分点。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仍需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 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因此,我国地表水监测任务仍然繁重。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推动三水统筹,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深化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与水污染溯源能力。建立水生态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支撑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统筹管理。

①国控断面增加带动监测设备增长。《“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在全国重点流域和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置 3,646 个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开展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支撑全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排名与考核。

“十三五”期间,我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 972 个增加到 2,050 个,“十四五”期间,国控断面数量从 2,050 个整合增加至 3,646 个,复合增长率为 15.48%。

同时,《“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加强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监测。依托长江经济带水质监测质控和应急平台,统一组织开展 695 个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站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与水质评价预警;构建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技术研究平台,围绕上中下游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统筹水域与陆域,提升黄河流域水环境、水生生物、农业面源、生态质量等监测预警和实验能力。

长江、黄河流域内省份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断面,推进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全面有效反映流域干支流水环境状况。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强对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的监测,也必将带动地表水监测设备市场需求的增长。

②非国控点的点位数和自动化率将得到提升。随着国控点位增设,各地方点位增设也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地表水监测仍存在站点布局不合理、城乡及东中西部间环境监测能力差异大、基层监测站点设备短缺、监测范围小、监测指标不全面等问题。其中,非国控点中还有很大部分是非自动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中明确提到,要深化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融合的监测体系,研究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地表水监测评价、考核与排名办法,与手工监测评价结果平稳衔接。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组织开展 3,500 个特色村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导各地实施灌溉规模 10 万亩及以上农田灌区用水、千吨万人及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日处理能力 20 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农村黑臭水体、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等专项监测,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从城市向乡村延伸覆盖。整合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增强农村环境质量分析评价能力。因此未来我国水质监测非国控点市场前景巨大。

③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支撑地上-地下协同监管。组建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监测网络,设置 1,912 个监测点位并根据需要适时增补完善,覆盖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风险源和饮用水水源地,国家统一组织监测、质控和评价。规划同时强调,构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体系,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管辖海域,逐步向极地大洋拓展。国家布设 1,359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位和 552 个沉积物质量监测点位,覆盖全国—海区—海湾等不同层次,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加强陆海统筹,研究实施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海湾联动监测,为重点海湾(湾区)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评估提供支撑。

以面积大于 100 平方千米、水质污染较重的海湾为重点,试点开展海水水质自动监测,兼顾赤潮、绿潮、溢油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需求。“十四五”期间,随着地下水、海洋监测点位的陆续设置,也将带动监测设备需求的增长。

④监测参数增加带动监测设备更新需求增长。随着我国水质监测的不断细化,对水质监测参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采测分离和水质自动站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地表水断面事权上收工作要求水质自动站的监测项目至少覆盖参数个数由 7 参数(水温、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增加至 9 参数(水温、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湖库站点增加叶绿素 a 和藻密度,地表水监测因子明显增加。

⑤监测设备更新替换需求持续稳定。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约为 8 年左右,因此“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安装的水质监测设备将在“十四五”及以后期间进行更换,带动水质监测设备需求的增长。

2)水质污染源在线监测领域

废水污染源排污是影响我国水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水环境监控和治理的首要对象。按照废水排放量从大到小排序,我国废水污染源依次分为综合排污口、工业污染源和生活废水污染源。

①直排海污染源企业存量市场依然庞大。根据《2021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数据,2021 年 458 个日排污水量大于 100 吨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 72.8 亿吨,综合排污口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最小。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铅、汞、镉等。



版权所有 © 2024深圳环境辐射监测展-组委会    沪ICP备18028721号-1